附:英文版、德法文版和德文版评论摘要(7/9)

作品:《兄弟

趣在于描写人类的行动,在必定的政治的背景下个体的和群体的人的行动……这部作品带来的所有关于人和人类本性的思考,使它备受关注并终极成为一部巨大的艺术作品。(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 2009年10月12日)

《兄弟》显示了人类情绪的全景——从庸俗、狂热、机会主义到爱和心坎的巨大,几乎全部包容在内。作者的叙述融合了史诗、戏剧、诗歌,有对话,有描写,有情节。既有深深的哀哀和难以名状的残暴,令人捧腹大笑的闹剧和怪诞离奇的风趣,也有直刺人心的嘲讽和让人摆脱的欣喜,崇高细腻的爱和动人的同情。在这个小宇宙中,没有人是孤立的,也没有任何**可言的,求爱和耻辱,苦楚或逝世亡的故事都公然地产生在大街上,这使小说本身成为了世界戏院。(《新苏黎士报》 2009年8月15日)

很难有人能够将语言的风趣,情境的滑稽,社会及政治范例特点的现实讽刺以如此令人满足的方法表现出来……余华能够在小说中将过往的意识形态的幻象和现在的物质主义联合在一起。(《新苏黎世报》 2009年10月10日)

当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出版时,引发的读者热情并不一致。一方面人们谈论“引人进胜的时代讽刺文学”,另一方面却对其显示了极大的反对和厌恶。《铁皮鼓》被认为是“抑郁的色情文学”,并终极上升到“荒谬和恶心的程度”。半个世纪后,中国产生了类似的反响。同样一组评论家聚在一起,像他们自己所说,是为了打消著名作家余华的盼看。一个“黄色”的盼看,由于余华的小说《兄弟》被看做色情的;一个毛病的盼看,由于作者损坏了可能性的所有规定;一个被损坏的盼看,由于这本书政治上是毛病的;也是一个“玄色”的盼看,由于它不同于所有文学作品具有使人向善的作用,败坏了道德。(德国《世界报》 2009年9月26日)

小说《兄弟》描写很饱满,布满了对中国历史的小小的周游。原著非常精彩,考尔茨先生的译笔也很棒。至于中国审察部分为什么不禁止生动的作家余华往法兰克福旅行,我想有关部分不会有人向我们解释的。(德国《世界报》 2009年10月19日)

《兄弟》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弟,作者把他们的命运放在一个动荡混乱、伦理颠覆的政治经济大变更时代的中国大社会背景下来描写……这部小说是这次法兰克福书展上被重点推出的一部作品。(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2009年10月22日)

在他的小说《兄弟》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兄弟 最新章节附:英文版、德法文版和德文版评论摘要,网址:https://www.88gp.org/61/616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