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英文版、德法文版和德文版评论摘要(4/9)
作品:《兄弟》描写一个过往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的那个奔跑年代。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放缓让余华在《兄弟》中描写的问题浮出了水面,比如**和无所寄托的状态。(《亚洲华尔街日报》 2009年2月19日)
小说固然长达六百多页,但读起来却非常轻松。余华是个大师,知道怎样来写引人进胜的故事,怎样不断地给读者制作兴奋的感到。但是他对中国的文化实验也做出了社会学的批评。假如说艺术家分析社会的方法是衡量这个社会成熟与否的标记,那么,余华告诉我们,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至少在艺术上如此。(《亚洲书评》 2009年4月29日)
余华导演了价值和气力关系的颠倒,他轻松地把小说从滑稽变成了哀剧,从讽刺变成戏剧……有时候,书重塑了作家。这本小说催生了一个新的余华……他既有海明威又有斯汤达的作风。(法国《世界报》 2008年5月9日)
兄弟俩忽然处在历史的逆境,他们遭遇了宏大的丧失。余华,一个写了有关禁欲、野心和社会堕落的小说家,他在这篇粗俗的小说中没有什么可顾忌的。当他以这种气力唾弃这个世界时,就不在乎行动是否良好了。(法国《世界报》 2008年7月11日)
《兄弟》的作者具有非常突出的才干,他用惊奇但不失关心的眼力看待世界,读他的作品我们的情绪经历了从冷笑到泪水,从滑稽到哀剧,从文革时的蛮横到今天全球化的转变。这也是从手推车到高速火车的进步……《兄弟》可能是余华所有书中最为异类的。(法国《解放报》 2008年4月24日)
一个激动人心的淫荡故事,一个清楚的妄想,一个昏暗的闹剧,一个品位低俗的纪念碑,一个敏感的灵魂陈述着……《兄弟》尖刻而深远,需要一个天才才干在这样两个叙述中保持平衡。特别是对于作者,借用比较和隐喻的组合,显示了在四十年间,胆小者、有才干者和贪婪者是如何移动的——从一碗面条到一辆空调汽车。(法国《费加罗报》 2008年7月5日)
余华冲洗了近年来的历史,让粗野怪诞、而其影响依然存在的故事,复苏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部大河小说,宏伟地编织着,既是一部流浪小说又是一部荒谬小说。这为懂得今天的中国,慷慨地打开了一扇门。(法国《十字架报》 2008年5月29日)
《兄弟》讲述了两个异父异母兄弟从文化大革命时代到当代的故事。这部小说获得了宏大的成功,并在中国引起极大争议。在法国,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兄弟 最新章节附:英文版、德法文版和德文版评论摘要,网址:https://www.88gp.org/61/616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