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英文版、德法文版和德文版评论摘要(1/9)

作品:《兄弟

在狄更斯的手中,技巧比现实主义更具深进影响力。余华也拥有这种神奇的狄更斯禀赋。《兄弟》描写的社会和人物是如此外露的夸张,以至于读者有时候可能感到他们正在浏览童话,甚至是色情打油诗。但是这些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所转达的情绪则是强烈而真诚的。的确,读完《兄弟》的最后一页时,余华笔下的“反好汉”人物李光头已和大卫·科波菲尔、尤赖亚·希普、艾瑟·萨莫森等狄更斯笔下的文学人物一样,拥有了独立于小说作品之外的永恒生命力。(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2009年2月9日)

余华的《兄弟》是新的一年巨大的文学成绩,是一首闪耀着生命的哀欢与不幸的史诗,涣散展张,粗俗下流。2005年和2006年,这部尽妙之作在中国本土分高低部发行,一举成功。余华笔下的中国骚动不安,沉重压抑,畸形发展。(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2月4日)

《兄弟》自始至终都非常有趣。中国的批评家们不满于余华故事的荒谬和情势的粗糙,他们更恼怒的是余华对当代中国生活保持不懈的批评。《兄弟》有着平民主义的情怀,它一点也不轻松搞笑,布满了对全部社会辛辣与深进的嘲讽。(美国《洛杉矶时报》 2009年2月1日)

它是一出粗俗荒谬的闹剧,里面既有血腥的革命,也有对人类的粗俗不堪戏剧化的全景展现……这种无边的写作使余华得以充分施展想象的翅膀,以超现实和变幻不定的作风来触摸中国社会从狂热的革命到一切向钱看的发展脉搏。(美国《华盛顿邮报》 2009年2月19日)

《兄弟》可以说是中国成功出口的第一本文学作品。当然,外国读者会在这本小说涣散展张的叙述里创造中国经历过的最为猖狂的演变和极为夸张的抵触。(美国《纽约时报杂志》 2009年1月25日)

在中国的语境下,《兄弟》蓝本是一部怪诞的尽妙之作:中国小说家第一次尝试为当代人创作一部大众史诗,他们成擅长文革,经历过1980年代,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成为成功者或失败者……像鲁迅刻画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那样,它试图代表一个时代。余华和鲁迅尽管文化上有某种类似性,作品作风却截然不同。(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09年3月8日)

这部杂糅家族史诗与粗粝讽刺、包罗万象的社会小说,通过其父亲在文革期间被监禁的两个继兄弟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中国四十年的历史变迁。兄弟二人一个狡猾奸诈,爱好“金钱,天才和女人”,一个温文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兄弟 最新章节附:英文版、德法文版和德文版评论摘要,网址:https://www.88gp.org/61/616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