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计划(2/3)
作品:《开元4316年》粮食供应,已经濒临极限。所以才有了转胜为败的扼腕结局,以及接下来的悲情沦亡。当作为“防火墙”的粮食储备,已经土崩瓦解。大明朝的崩盘,也就没有了悬念!>
其实纵观明朝历史,不难发现,在张居正启动“一条鞭法”前,明朝的粮食安全,已经暴露出隐患: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可以给“预备仓”提供储粮的“官田”越来越少,国家收取赋税的土地也更少。>
以至于嘉靖帝驾崩时,明朝太仓储粮,竟然到了一个月都维持不下去的地步。所以才有了张居正痛下决心的一条鞭法,一边清丈土地,一边折合银两征税,同时用各种手段充实粮食储备。十年苦心改革,终于又换得大明朝粮满仓。>
可是,当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土地清丈戛然而止后,名存实亡的一条鞭法,却给明朝粮食危机挖下大坑:发达的明朝商品经济,火热的城镇化,给农民提供了更多机会,大批农民扔下土地进城。那农业赋税呢?既然折合银两征收,自然不必种地打粮,到时交白银不就行了?>
就算农村还有种地的,可明朝火热的手工业,更令农业生产跑了偏:丝绸瓷器等产业的生产越发扩大。>
以黎安明派人了解后的估算,仅苏州上海地区,纺织产业工人数量就有近八十万。相关原材料价格暴涨,昔日鱼米之乡的江南,土地大多改种了经济作物。即使是正常年景,江南等地的粮食,基本也是年年购买。>
这样的畸形景象,在正常年间,粮食还可以维持。但到了明末天灾爆发,农民起义与清军叩关等考验接踵而来时,早已埋下的粮食隐患,就如火药桶般接连爆炸。>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痛心的一幕:原本富庶繁荣的明王朝,却在严重缺粮的困顿里,蒙受了饿殍遍野的灾难,走向了悲情的灭亡。>
所以,知晓历史轨迹的黎安明,怎么可能让这样的惨象再次发生呢?>
现在土豆、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已经在他的影响下,开始逐步的在西南各地推广种植了,他相信最多再有三年,这些高产粮食便能西南各地普及开来。>
那么接下来便是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有多种,但黎安明能想到的最快的便是从肥料上下功夫了。>
所以,磷肥非常重要,庄稼能不能增产全看它了,而制作磷肥的方法又比较简单,只要不是书呆子,学完高中化学都能用硫酸和磷矿石造出简单的磷肥来,就看产量多少而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元4316年 最新章节第二百一十一章 计划,网址:https://www.88gp.org/29/29552/211.html